您的位置:首页 > 枸杞养生 > 枸杞文化
枸杞文化
中国枸杞的十大文化特征之一 历史文化
来源:浏览:49882019-04-16

 
  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伴随着华夏文明从4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走来,自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枸杞子在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方面,是十全十美的极品、神品。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扑朔迷离的传奇、神奇功效的药理、养生保健的饮食、红红火火的吉祥、特殊的地域环境、灿烂博大的健康果酒、养生 益寿的美丽诗篇、千钱一斗矜时价的品牌、 西方的"超级水果",加之以枸杞子为原料酿造的"宁夏红"等产品饮誉海内外,"宁夏红"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枸杞从过去单一的地方名优特产, 特殊的药食两用植物,在产业化道路的摧生下,逐渐演变成了国际关注聚焦的商品,由于它的特殊性,呈现出了璀璨的中国枸杞的十大文化特征。
  一 历史文化
  枸杞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就古代文献记载而言,枸杞子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 从木已声"。甲骨卜辞中关于殷商时期农田生产的内容颇多,卜辞中有"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黍"、"稷"、"麦"、"稻"、"杞"等农作物的丰 欠,他们经常进行占卜。甲骨卜辞中关于枸杞的占卜记载,就是殷商帝王这种心态的反映。甲骨卜辞中的"杞"字,有的也可能指"姓氏"、"地名"、"国名", 但追根溯源,作为"姓氏"、"地名"、"国名"的"杞"字,应源于对人的生命具有神奇作用的"杞"树的崇拜。他们以"杞"树作为植物图腾,其"姓氏"、 为"地名"或为"国名"也就以"杞"树为"姓氏"、为"地名"或为"国名"了。据《史记》、《通志》载:"杞氏"为"夏禹之后"。"杞"字见载于殷商甲骨 文,其种植年代必在甲骨文之前。这说明人们在夏禹时代就已认识杞树,崇拜杞树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陕西岐山县周原等处陆续出土了大批先周及西周早期的甲骨卜辞,其上契刻有卜祭、卜出入、卜田猎、卜丰欠等事项。这些卜 辞与殷商甲骨卜辞在时代上一脉相承,在内容上基本相同。特别是西周甲骨卜辞的一此内容与《诗经》的一些内容能够完全互证,如《大雅•文王有声》篇中的"考 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大雅•绵》篇中的"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其内容就与甲骨卜辞的相关占卜内容完全相合。由此可知, 商周卜辞的一些内窜与其后的传多,至少有七篇:
  《国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小雅•四牡》:集于苞杞。
  《小雅•杕杜》:言采其杞。《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
  《小雅•湛露》:在彼杞棘。《小雅•四月》:隰有杞桋。
  《小雅•北山》:言采其杞。
  《诗经》中写到枸杞的6首诗全部在《小雅》部分。另一首诗在《国风•将仲子》。《小雅》第一篇写到枸杞的诗是《小雅•四牡》。这首诗共有5 节,大意是在外服苦役的人们为了没完没了的"王事",远离家园,备尝艰辛,无暇顾及年迈的父母,为此而不胜悲伤。其中的第四节写到了枸杞:"翩翩者骓,载 飞载止,集于苞(茂盛状)杞。王事靡靡,不遑将母。"
  其二为《小雅•杖杜》,全诗共有4节,作品以一棵孤立生长的果树起兴,抒发了背井离乡的"征夫"与父母、妻子相互思念,盼望早日团圆的情怀。其中的第3节前4句写到了枸杞:"陟坡北山,言采其枸。王事靡靡,忧我父母"。
  其三为《小雅•南山有台》,全诗共5节。这是一首为贵族颂德祝寿的诗。作品以桑、杨、李和枸杞等树木比兴,颂扬"君子"德高望重,祝福他" 万寿无疆",世代平安,子孙兴旺--"保艾尔后"。诗中第三、第五两节与枸杞有关:"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南山有枸,北山有 喻……乐只君子,保艾尔后"。据说"枸杞"一名的来由,源自两个树种特征的合称,其树干为"杞树"的形态;树枝则状如"枸树"鸡爪形的果实。此说在这两节 诗文中找到了答案。
  其四为《小雅•湛露》,全诗共4节,其中的第3节为:"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这首诗记叙的是贵族举行宗庙落成典礼时,一位宾客以枸杞、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
  其五为《小雅•四月》,全诗共8节,其中的最后一节写到了枸杞:"山有蕨薇,隰有杞荑,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大意是一位下层小吏到远方行役,遭遇变乱,久不得归,以山地荒野中的几种苦寒植物比兴,抒发自己痛苦不堪的心情。
  其六为《小雅•北山》,全诗共6节。开篇即写到了枸杞:"陟彼北山,言采其枸。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靡,忧我父母"。这首诗记述一位 长期担负繁重徭役的下层小吏为了"王事",带领役夫前往遥远的北山去采摘枸杞,供贵族们享用。抒发了作者对年迈父母的深切忧思;对权贵们不顾下层百姓的" 叫号"和死活,一味贪图享乐的不满情绪。《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述的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事情,其中许多篇章系周人所作。上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宁夏中河乡、中卫狼窝子坑的西周墓葬、车马坑证明,西周疆域已北越今六盘山,到达今宁夏黄河南岸的海原、中宁、中卫地区。《诗经》七篇歌咏的枸杞子 在什么地方?其中六篇很难确指,唯独《小雅•北山》有地望可考,其歌咏采摘的应是今宁夏中卫市及其毗邻地区山川原野上生长的枸杞子。该诗篇名"北山",开 篇头两句就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其意思是说登上北山那高梁,采点枸杞子尝一尝。关于诗中的"北山",《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载:"泾水出长城北 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山海经》所说的"长城北山",即指"郁郅长垣"北面的"北山"。"郁郅长垣"即今宁夏固原长城。固原长城北面的"北山",即今六 盘山北垂及其余脉,亦即横亘于今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及原中卫县香山地区的低山丘岭区。这一带的山脉,《山海经》称作"长城北山",《诗经》称作"北 山"。这一称呼延续时间很长。《三国志•魏书》载:"若(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上文中的"渭"即渭水;" 原"即大原,今称固原、原州;"北山"即今宁夏固原六盘山北垂及余脉;"陇道"即穿越今宁夏海原、固原的六盘山古道。《三国志》说如果诸葛亮统兵渡过渭 水,进入固原,占据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的陇道关隘,就切断了曹魏从中原通往河西的陇山大道。由上可知,这一地区称做"北山",由来以久.这块低山丘岭区, 古今都是盛产枸杞子的好地方。《山海经•西山经》等篇对枸杞子也有多处记载,指的还是这块地方及其毗邻地带种植的枸杞子。
  由此可知,枸杞子的种植、采摘、食用至少也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